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声屏世界 / 2018年09月26日 10:14

格调

黄志兴

摘要:2016年的洪灾报道,因为有了新技术的运用,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信息体验,给新闻传播者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播者如何更好呈现新闻事实,如何体现新闻情怀,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 新技术 新闻坚守

2016年入汛以来,超强厄尔尼诺引发降水异常,暴雨怒袭大地,洪水肆虐长江,汛情堪比1998年。各大媒体纷纷投入洪灾报道,不仅深入抗洪前线带来第一手信息,还大量运用网络直播、无人机、VR、H5等新技术创新报道方式,以期为公众带来更具价值的报道。在这场洪灾面前,传播新技术的运用帮助记者提高了效率,丰富了报道形式,并让受众拓宽了视野。但同时,人们也在反思,有了新技术后,是否就能让报道更加贴近真相,是否就能让报道更加打动人心,有了新技术,媒体人的报道还需要怎样的新闻坚守。

借力新技术,新闻传播如虎添翼

一、网络直播,让报道成为现在进行时。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在大量运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报道,尤其是在动态性强的灾害报道中,把报道变成现在进行时,让受众无时差地接收第一现场的信息,更为直观也更接地气。

在今年洪灾报道当中,今年5月才正式被江西省政府授牌江西应急广播的江西广播电视台信息交通频率,通过官方对灾情和抗洪过程进行了网络直播的尝试,将电波中无法传递的图文、视频信息用推送到移动用户手中,实时发布动态的积水路段和交通管制信息。今年入汛以来,江西应急广播共推出了五场直播,关注了最强暴雨袭击江西、昌江洪水过境景德镇、鄱阳向阳圩发生决口、直击向阳圩溃口封堵、一号台风进入江西等百姓关心的突发事件,有效发挥了应急广播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协助救灾、舆论引导、普及常识等功能和作用。

新浪网推出了名为《全城被淹交通瘫痪,新浪新闻正直击武汉特大暴雨》的专题直播,为了避免信号不稳定的情况,采用了图文加视频的方式进行报道,通过展现暴雨中的灾情、救援状况、救生常识等各个细节,拼出一幅完整的武汉暴雨现场的媒体图景。财经新闻推出“2016水灾直击”视频专题,数十名记者多路出动,现场报道湖北、安徽等地灾情,用4G手机带来多条连线直播,内容包括抗洪救灾新闻发布会、长江大桥渍水情况、三河古镇驻堤现场航拍等。这些直播相较于传统的报道,在信息的速度、真实感和丰富性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二、无人机航拍,让视觉延伸至无法到达之处。在面对自然灾害新闻报道时,记者常常要置身于险境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但如今有了无人机技术,许多记者无法到达的地方都可以通过无人机航拍来完成。南方多地遭遇暴雨袭击后,新华网新闻无人机编队分赴长江中下游航拍灾情纪实。通过这些“空中机器人”,受众才得以从空中看到:安徽桐城市孔城镇遭受史上最严重洪涝灾害,昔日美丽家园变为一片汪洋;江西鄱阳县向阳圩决口,古县渡镇陷入汪洋;湖北武汉新洲区举水河遭遇特大洪水,多处楼房被淹;江苏常州城内围堰加固,却不能阻挡洪水蔓延;广西环江东兴镇街道被洪水淹没,民众紧急撤离。这一组组震撼人心的航拍照片,让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去了解真实的灾区现场。无人机航拍突破空间限制,成为灾害现场报道的利器,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场景即视感的渴望。

三、VR技术,让受众感受身临其境的真实。6月20日,江西省鄱阳县向阳圩滨田河堤发生溃决,江西省武警水电部队承担起溃口封堵工作。江西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记者连续多日驻扎溃坝河堤,拍摄下了江西首条VR全景视频新闻,生动记录一线抢险官兵封堵决口的现场,同时也记录下了一线记者在烈日下辛苦工作的画面。来自斐渥传媒的作品《武汉洪水VR全景直播:全市防洪形势严峻》在网络中传播度较高。制作团队利用无人机航拍和地拍技术,进行了三小时不间断拍摄,最终呈现出武汉南湖、汉口江滩、解放大道等九个代表性场景下的全景图像,受众点击进入一个地点,就可以了解到当时是否下雨,路上积水如何等信息。相对于直播的碎片化来说,VR在灾难性新闻中更适合用作现场的全景描述,其现场画面感强、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充分还原了新闻现场,让不在现场的受众也能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灾情的严重性。

网媒传播影响力日益强大,想讲好故事依然是件难事

有了新技术的加持,让受众最大限度接近了新闻现场,媒体人应对灾害报道好像更为得心应手了,但是,为什么在此次洪灾里并没有太多带给人们心灵冲击力的报道?人们会发现,报道形式越来越华丽,但是内核却越来越贫瘠。很多媒体会拿2016年的洪灾和98年大洪灾相提并论,但是,回忆里98年众志成城的媒体图景,今年的画风好像改变了不少。

一、报道转为短平快,缺乏深度报道。要获取更加接近真相的报道,除了现场照片和视频以外,对于实地采访与新闻故事的挖掘,则体现了记者作为“人”的不可替代性。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媒体开始向直观、快速等角度发力,去年兴起的视频直播更是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重点。对于今年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水的报道,媒体更多的是走短平快路线,着重为受众带来更直观、更有现场感的第一手信息,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报道却少之又少。

二、不经核实就传播,谣言四起。洪灾当前,在多方齐心协力抗险救援时,少数人却在网上故意歪曲事实,移花接木地发布图片和视频,各种洪灾谣言淹没了朋友圈。比如,安徽网民在群中散布“芜湖市政府决定放弃方村,破圩保城市”,随后,一条炸坝泄洪的视频也在圈疯传;有网民在新浪微博上称,皖江水库已经有了裂痕,陶圩大坝毁了,十几人被冲走;河北网民称“洪水过后,井陉县发生瘟疫,三个村子的人全部转移”。后经证实,这些网络上疯传的消息都是杜撰的谣言,这些洪灾谣言就像“管涌”一样危险,虚假信息会削弱人们渡过难关的信心,在广大民众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标题党哗众取宠,追求点击量。在人人都手握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给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但一群在家闲着的“键盘侠”却总是隔岸观火,热衷于说风凉话,今天嘲讽这个城市启动“看海模式”,明天讥笑那个城市经不起暴雨“洗礼”。湖北遭受特大洪涝,有媒体报道的标题却在调侃《湖北已经都是湖,基本找不着北》。还有不少营销号段子手拿洪灾做笑料,比如,有一张湖南长沙的橘子洲被洪水围困的图片,网络媒体所配的文字是:“继辽宁舰后,完全由湖南人自主研发,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二艘航母“长沙号”,今天正式下水航行。”此图此语也引发了极大争议。

四、故意煽风点火,表达不客观。在抗洪报道中,央视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战士“吃馒头”的照片,这张原本致敬抗洪战士的照片,却引来质疑。某个发表推文:《央视报道抗洪遭央广打脸:什么是正能量?煽情得有底线!》该号说,“98年抗洪救灾到现在快20年了,我们抗洪救灾的后勤保障怎么还这水平?”该号又认为“央广打了央视的脸”,因为@央广军事早前已经发布过报道称,“一线部队的伙食保障棒棒的,救灾战士的伙食有牛肉和鸡腿。” 而其实战士们就着矿泉水啃馒头,是事实;抗洪部队的后勤保障补给充足,也是事实。记者的报道都没有问题,不是所谓的“造谣”,更没有所谓的“打脸”,只是报道放到不同语境下解读,效果会有很大不同。灾情当前,自媒体应少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多些理性全面的思考,少些博眼球吸引点击量的“挑事儿”,多些相互体谅和理解。

灾害报道中,应有怎样的新闻坚守

灾难报道最考验媒体专业能力和伦理素养,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媒体的良心。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仅从常识判断出发,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从以受众为中心的报道常规和服务意识出发,用专业的角度呈现事实,才是灾难新闻的核心所在。

一、把握舆论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传播正能量是新闻媒体的使命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新闻舆论工作新的48字职责与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当灾害发生时,新闻媒体应在第一时间让公众了解事情真相;应对救灾措施进行全面、深入报道,使公众充分了解、支持政府的决策;应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影响力,汇聚力量,安抚民众走出灾难造成的阴影,引导受灾民众积极开展自救。

今年7月,湖北广播电视台创作了《抗洪救灾,给这些网红点赞》作品,通过讲述大脚战士、挡车哥、冲锋侠、泥巴侠、开闸叔、赤膊哥、生死牌、举牌叔、摆渡人等一线抗灾英雄的感人事迹,引起民众的普遍共鸣。作品契合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将舆论关注的焦点从“灾难伤害”转移到“人性正能量”上来,唤醒了百姓对人民子弟兵和基层救灾人员的崇敬之情,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二、追求真实客观,消除谣言和不良舆论影响。今年7月初,有一张图片在网络上流传,一名穿白色上衣的女士坐在皮划艇上手指前方,艇内另一女性疑似在为其拍照,而多名身着特警制服的人员在水中扶着皮划艇。这张照片中的白衣女子很快被网民“人肉”出是南京市玄武区副区长苏郑,不少网民和自媒体作者纷纷吐槽称这是“作秀”“摆拍”。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南京市玄武区公安分局作出回应称,照片是被误读。实际上,这位女区长是刚刚大病初愈,还主动请战赶赴防汛第一线。随后,媒体记者展开了深度采访,了解到南京公安玄武分局当时调集了300名警力为过往行人乘坐摆渡通行,按要求每艇配备6至8名警力辅助推行,共运送出行居民1200多人次。当时,南京市玄武区副区长苏郑同志乘坐冲锋艇巡查,她发现银城东苑小区北侧沙包围挡有漫水危险,就手指该方向要求加高沙包,而同艇的女街道书记是在拍摄其正前方的水情,并非拍摄苏郑本人。

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对在洪水灾害中的政府部门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及时传递灾情,鼓舞民心,又可能被谣言攻占,造成恐慌。这个时候,就需要正确的信息和谣言赛跑,尤其是权威的职能部门和正规媒体,应把对谣言的拨乱反正当成另一种灾情报道。

三、注重受众服务,突出人文关怀。面对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唯有更好地聚焦受灾群众,突出人文关怀,及时提供灾情预警,提供防灾救灾知识技能手段,及时澄清各种不实传言,安定情绪,抚慰伤痛,努力协助政府将灾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凤凰网对本次抗洪救灾报道就做得比较全面、专业。凤凰资讯设立了“直击南方洪涝灾害”专题首页,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图标等传媒手段和表现形式,全方位及时地提供了受众应知未知的灾情信息,突出了媒体的服务性。

在当前的新闻业环境下,移动直播、VR、可视化等媒体技术的成熟,为新闻报道形态的拓展创造了更多可能。然而,技术终究只能实现增强效果,不论传播的形式如何多变,有价值的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记者的专业素养和从业理念还是核心所在。唯有第一时间、客观冷静、寻根究因、刺透人心的报道,才能在信息需求暴增的这一灾难时刻,传递那份跳动不息的新闻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邵满春

1.精品生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精品生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精品生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精品生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精品生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