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我的1997》以小人物命运展现家国情怀

综艺报 / 2018年10月19日 14:25

格调

祝媛莉

历史的镜头徐徐展开: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灰黄阴霾的记忆散去,蓝天之下紫荆花绚烂绽放。随之响起熟悉的旋律:“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盼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这是电视剧《我的1997》的片头。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今年正逢香港回归20周年。电视剧《我的1997》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内地、香港20多年发展变迁。该剧由华影文轩影视、幸福蓝海影视、南方领航影视、浙江影视联合出品,王伟民执导,张强编剧,印小天、瑛子、巫刚、陈瑾等主演。《我的1997》于2017年6月22日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首播,CSM媒介研究52城数据显示,首播收视率1.2%。

主旋律融入生活气息

提及这部剧的创作机缘,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我的1997》总制片人张小红谈到了公司第一部主投主创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当时,张强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编剧之一,在他创作剧本查阅史料时,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深有感触,但因电视剧篇幅限制,这段故事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并未展开描写。

与张强沟通后,张小红感觉这是非常珍贵有价值的题材,随后开始策划项目,寻找平台方。在2014年年底的央视项目征集会上《我的1997》被CCTV-1央视综合频道选中。2017年3月,该剧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参考剧目名单”。

《我的1997》剧本打磨耗时2年多,剧方没有将这部剧框定为“主旋律”,张小红希望该剧可以更贴近生活,将老百姓的生活与大时代相关联。“我们要求演员的气质比较正,同时也要有生活气息。希望这部剧能向市场靠一靠,让观众看到一个好故事。”

导演王伟民是以正剧见长又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过往的作品不乏《红色利剑》《我的铁血金戈梦》《彝海结盟》等革命抗战题材。“香港回归那晚,我就在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国家博物馆前面的倒计时牌一点一点清零,零点时刻,广场上的人们齐声欢呼跳跃,为国家百年盛事而自豪感动。我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王伟民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这段历史用自己擅长的镜头叙事方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小人物命运紧扣时代发展

《我的1997》讲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陆港两地20多年的岁月变迁,用高建国和安慧年轻时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连接起特殊时代背景下,香港与内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

在张小红看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和《我的1997》虽然都是描写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创作拍摄的难点不尽相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展现的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很多事迹有历史照片和资料为蓝本,但是搭建场景、转场工作量较大;《我的1997》聚焦小人物,故事没有蓝本,创作性强。

家国情怀是贯穿《我的1997》的核心主题。从1976年到1997年,主人公高建国作为“逃港”内地人,努力拼搏奋斗,为香港的建设发展付出努力,而这20年也是内地经济复苏,快速发展的时代。“20年风风雨雨,时代变迁影响着剧中的每一个人。这部剧不仅是对香港回归百年盛事的回顾,更想从小人物的故事切入,通过波折的人物命运,引发更多普通人的共鸣。”王伟民说。

“观众喜欢看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人物成长和奋斗的故事写得细一点,观众的接受度会更高,也会更牵挂剧中人物。”张小红说,“我们将重点放在主人公创业和跌宕起伏的命运上,透过人物成长折射时代和社会变迁。”

剧中,高建国从底层小人物一步步成长为商界精英。临近1997年,一些香港商人缺乏信心产生“移民潮”,高建国选择坚守并逆势而上,令许多香港企业家打消了移民念头。

《我的1997》借鉴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的影像风格,将重大历史转折节点与人物命运際遇相关联。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女主人公考入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促使剧中人物下海经商;国家大力建设深圳经济特区,为高建国与留在内地的昔日恋人、家人的重逢创造了条件。该剧整体故事线呈现出“时势造人”的感觉。

叙事方面,电视剧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恢复高考、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英谈判、《中英联合声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与制定等重大历史史实。《我的1997》用珍贵的纪录影像资料为观众解读历史,解读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令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该剧剧情横跨70年代至90年代,北京、香港双线并行叙事,时间、地域跨度非常大,剧组在紧张的78天拍摄周期里,辗转北京、佛山、深圳、香港4地取景,在场景、造型、美术等制作层面下足功夫。

狭窄的街道充斥着各色霓虹灯招牌是人们对香港最深的印象。一定程度上,霓虹招牌见证了香港的繁华与变迁,能从中感知这座城市的市井气息、文艺情调及城市活力。为了“复原”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霓虹招牌,剧方找到拥有霓虹灯传统工艺技术的工厂,参考大量影像资料和老照片,在佛山西樵山国艺影视城重新打造了一条“香港街”。王伟民介绍,剧组为此花费上百万。除“香港街”外,剧中的渔村和搭救岳芳英、高建国母子的海叔家都是重新复原建造的。

还原当时的人物造型也是难点之一。“当时香港流行蛤蟆镜、喇叭裤、西装、尖领衬衣……但是当你真正把这些服饰风格细化到人物造型上时,可能就会找不到北了。80年代初香港油麻地警局探长穿什么警服、皮鞋?要不要讲英语?这些都要查证。” 为此,王伟民和美术、服装、道具、摄影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资料,并邀请内地和香港造型师共同塑造人物造型。

此外,该剧还通过诸多细节展现时代发展下的社会变迁。“文化大革命”前,高建国北京的家是多人杂居的四合院,粉碎“四人帮”后,父亲高志远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被平反,一家人才被安排到独居的院子。“剧中多次展示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情境,每个时代吃的东西都不一样,相信很多观众能从记忆深处找到共鸣。”王伟民说。

张小红希望《我的1997》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醒自己哪些细节90后也会知道,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唤起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1.精品生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精品生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精品生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精品生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精品生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