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称谓语差异

山东工业技术 / 2018年09月18日 17:14

美妆

浅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doc

摘 要:在任何文化背景下,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承担这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称谓语都有十分广泛的使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称谓语的使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主要从称谓语的功能分类和不同文化对称谓语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来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称谓语使用差异。

关键词:称谓语;中西文化;差异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228

1 称谓语功能的研究

一般而言,“称谓语”就是称呼,即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是人与人相互交流与沟通最常用的符号之一,作为普遍的一种言谈交际先导,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它能区分出人们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的个人身份、社会地位、动机,情感和态度以及其他的因素以及人与人的亲疏关系和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按“称谓语”具有的功能进行区分,大致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亲属称谓系统指各种亲属称谓的总和及其从属关系,广义上泛指一切人类社会中各种亲属称谓所形成的语言文化体系;狭义上指现代人类社会中某些特定亲属称谓所形成的语言文化体系。又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所有的亲属制度分为描述制(descriptive system)和分类制(classification system)两种;此后,莫德克在上述基础上把人类诸多语言所反映的全部亲属称谓制度分成六种类型:爱斯基摩制(Eskimo kin terminology)、夏威夷制(Hawaiian kin terminology)、易洛魁制( Iroquois kin terminology)、奥马哈制(Omaha kin terminology)、克劳制(Grow kin terminology)和苏丹制(Sudanese kin terminology)等。称谓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際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下,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同时,称谓语又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词汇系统,时代变迁和价值观念更新都会引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比如,交际主体出于不同的交际动机,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故意偏离常规称谓语使用,或出于传情达意的需要,拟或谋篇布局考虑,有意违反言语社团的行为规范,使称谓语呈现出与话语角色不相称的非规约性的使用。这些称谓语即除常规功能之外的超常规使用功能。如靳晓红对称谓语超常规使用的调整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调整功能主要分“关系亲近”、“关系疏远”、“关系保持”等三种情况。

除一般社交场合背景下称谓语功能应用研究外,特殊场合下的称谓语研究亦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如对媒体称谓语研究,彭如青等基于《纽约时报》社论语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人际功能的讨论为理论框架,对所选社论语篇中指称美国现任总统的两种主要称谓形式如何构建人际意义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对于指称总统的称谓形式,《纽约时报》社论具有选择“Mr.”而非“President”的倾向性。研究成果说明了此处称谓语一方面是出于其履行媒体的职能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交际参与者之间就阅读位置进行对话协商的结果。

2 中西背景的称谓语对比研究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说,称谓语作为语言符号中带有浓烈文化特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交流中,显现出的文化差异,以及折射出的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等等语言文化现象。

2.1 亲属称谓语的使用

就中英两种而言,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属于描述制,即某人母亲的兄弟,与父亲的兄弟有区分,母亲的姐妹也与父亲的姐妹有区分,每个堂亲及堂表亲与同胞兄弟姐妹彼此都亦有区分,这种亲属称谓制在西方比较少见。

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属于爱斯基摩制,它强调核心家庭,特别分出母亲、父亲、兄弟和姐妹,并把其他所有亲属,姨母和姑母、叔伯、舅舅和堂(表)兄弟姐妹等关系合而统称,即某人父亲的称谓与父亲兄弟的称谓(伯叔)不同,而父方兄弟与母方兄弟在称谓上没有区别,同时也不区分他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性别和属于他家庭的母方还是父方。

相比而言,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具有详尽、丰富的描述性,基本上对于每一类不同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辈份大小、年龄长幼都赋以不同的称谓。而英语亲属称谓语系统比较笼统,概括。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长幼尊卑,有较高等级的权利距离。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个人,权利距离相对不明显。

2.2 社交称谓的使用

汉语的社交称谓语一般分为姓名类称呼,专门称谓和职务称谓。姓名类称呼一般发生在年长者对年幼者称谓。或者是同龄之间的称谓。而专门称谓,如:先生,小姐,小朋友,同志等,多用于一些特定场合和人群。使用范围交广,可以用于熟人之间,也可用于陌生人之间的问询,求助等一些场合。职务称谓一般分为行政职务(如:科长,处长,主任等)和职业名称(如:医生,老师,律师等)这种称谓一般用于工作场合,使用范围很广。

英语社交称谓语一般分为通称,如:(Sir. Mr. Miss. Mrs.)人们初次见面或刚开始相识的时候,常常使用“Sir”、“Madame”、“Mr. Smith”、“Mrs. Smith”、“Dr. John”等,当交际双方比较熟悉后就去掉通称而直呼其姓,如:“Peter”、“John”等。职务。职业称谓(如Dr., Professor, President.)职务称谓一般用于特定场合,使用相对比较狭窄。

相比而言,中文里的社交称谓较英文里的社交称谓更为复杂,更加强调长幼尊卑等约定俗称的社会关系秩序。而英文里大量的使用知乎其名的称谓方式更显得简单,并没有从称谓里过分强调长幼尊卑的地位,顺序。

2.3 英汉称谓差异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强调社会等级制度,和稳固的家庭观念。因此衍生出复杂,长幼尊卑分明的称谓语体系。而西方文化强调“天赋人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因此衍生出相对较为简单,直白的称谓语体系。

另外中西文化有不同和核心价值取向,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致使中国人倾向于注重人力,强调家庭的人口数量。因此出现了较为庞大的称谓语体系。而西方文化里两次工业革命,使他们更倾向于注重人与外界的联系,强调个人的能力和自由。相对与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就呈现出较为简单的称谓语体系。

2.4 差异下应注意的问题

缘于中西异质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社交称谓方面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式、意义等语言层面,同时也体现在其所遵循的使用规则及评判标准等文化层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若不了解社交称谓的语用意义,按照本土文化的社交称谓使用规则,称呼具有异质文化的他者,或以本土文化社交称谓评判标准衡量异质文化称谓习俗,往往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出现彼此误解、关系紧张,甚或导致其他严重后果。因此,受异质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和制约,中外称谓功能语义表达互译的准确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中显得非常之重要,这也是为何重视中西称谓语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当前跨文化交际频繁、广泛的全球化趋势渐强背景下,对英汉社交称谓的对比研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吕海燕.称呼语变异运用的修辞效果[J].语文学刊,2003(03).

[2]靳晓红.称谓语超常规使用的调整功能[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1).

[3]候丽香,艾桂琴.浅析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1(28).

作者简介:蔡婷婷(1984-),女,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

1.精品生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精品生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精品生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精品生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精品生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