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自动化专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山东工业技术 / 2018年09月21日 18:06

美妆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制造时代,自动化人才是制造业升级的积极推动者。本文基于智能制造的内涵与要求,研究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智能制造素质”的高端“智能人才”。

关键词:智能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270

制造产业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速度令人咋舌,工业强国纷纷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日本的“再兴战略”,都是急于抢占制造技术的前列,以期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立于领先地位[1-2]。我国于2015年5月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它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这一切给制造类行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带来新的挑战,对制造业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智能制造对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其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不管是国际上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本质都是“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因此,未来制造业必将成为一项综合应用各学科门类的前沿领域。

(1)交叉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自动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担负着培养制造业生产一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技术支持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互联网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工业生产的特征,简单的一线生产、操作将被机器代替,现场需要的员工将主要是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协调者。因此需要员工懂业务、懂管理、懂专业知识、懂信息化技术。所以,智能制造工厂中自动化从业者将必须具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技术等智能技术,具备人机交互工作能力、高端设备制造与操作能力、智能化生产过程处理能力的交叉复合型“智能人才”[3]。

(2)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员工适应企业需求的重要素质。衡量企业是否能长久发展和永续生存,必须观察企业是否掌握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智能制造背景下,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生产改型加快,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员工必须实时跟进企业发展,具备随时随地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创新、改革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能力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配合企业发展,也才能使员工本身在工业革命大潮中安身立命。

(3)国际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多。发达国家掌握着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先进设备,在国际工业发展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必须具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意识;同时,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大量的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大环境,也有大量国际化企业进入中国,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贸易大量增加,需要有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自动化从业人才才能使企业在国际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4]。

2 高职自动化专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时代,技术更新速度更快,知识与技术不断在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员工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这就需要员工掌握更宽广的知识面,面向复合的职业群,工作能力以职业群为基础,具备大范围的迁移能力,具备即插即用功能。很显然学校与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将现场需求实时融入人才培养中,才能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员工。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从业人才是保障智能化生产设备正常、高效运行的关键,而校企合作紧密化才能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不脱节。

1)深化订单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订单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有效、最有前景的校企合作雙赢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仔细分析《中国制造2025》对应的五大工程、十大领域,对接本地区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以产教融合为平台、以订单培养为主要模式,开展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实现招生及招工、入校及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2)推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采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推出试点企业8家,试点院校100所,旨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模式,提升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真正形成企业、院校顺畅、共赢的合作模式。自动化专业应通过工学结合,形成双主体育人模式,采用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度,在学生入学即签订指导协议,贯彻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育人机制。

(2)改革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自动化新技术的内涵,重新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智能制造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智能制造的重要体现,智能制造装备的九大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为: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对接湖南省区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着眼智能制造装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将涉及以下内容:1)工业机器人技术;2)运动控制技术;3)检测技术;4)机电一体化技术;5)通信技术;6)软件技术;7)数据处理技术;8)信息管理技术;9)物联网技术等。针对这些内容,可考虑加强或增设如下课程:

这些课程体现智能制造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为主线,培养交叉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符合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建设产教融合实训系统,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智能化生产对自动化从业者在协同合作、人机交互工作、复杂系统过程智能化生产设计、维护、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技能要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智能控制“产教融合”实训系统。校内建设企业生产线,将现场真实生产设备、真实生产流程移至校内实训车间,实现实训场所即真实现场,学生即员工的真实授课情境。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教学与生产相互扶持,相互对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培养准员工服务。

3 结束语

智能制造的发展对自动化专业从业人员从技术技能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时掌握智能化生产的技术内容与技能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真实实践环境,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保障人才培养不落伍,不脱节,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

[2]孟春青.工业4.0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9).

[3]吴晓蓓.中国制造2025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08).

[4]马雁,刘恩专.中国制造2025视野下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03).

作者简介:刘小春(1973-),女,工程硕士,副教授,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

1.精品生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精品生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精品生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精品生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精品生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