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

声屏世界 / 2018年09月27日 17:14

格调

王喆

摘要:纪录片本身能够记录历史,它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应以史为鉴,从内容选择、技术更新、平台运营、盈利模式、市场运作等不同方面,用历史的眼光来探究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纪录片 发展趋势

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原则,从社会和自然中获取基本素材,表现作者对事物认知的非虚构活动影像。从纵向维度来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政治化纪录片时期、人文化纪录片时期、平民化纪录片时期、社会化纪录片时期和政治化产业纪录片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时期的纪录片特点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技术的进步适时地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记录方式、制作方式的更新,成为推动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外交流也让中国纪录片人接收到国外先进的纪录片理念和创作方式,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外在动力。

从目前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更新,中国纪录片无论在内容上、技术上还是运营、盈利方式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头。对中国纪录片的研究,人们可以透过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轨迹,结合目前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纪录片发展的新变化,探究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内容上趋向于关注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

纪录片的内容细分日益明显,既注重对宏观内容的把控,同时关注微观社会现实。从目前来看,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以人文历史题材居多,承担着对主流文化的宣传功能,如《故宫》《圆明园》《大国崛起》《五大道》等纪录片都是以重大题材为主,有全球的视野又有历史的眼光,不论是题材的选择、拍摄的视角还是传播的价值都能够体现出一种宏观、全局意识。

近几年,中国纪录片在内容选择上同时注重对微观社会问题的记录,关注受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承担起纪录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体现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既有《舌尖上的中国》这样贴近生活、关注百姓衣食住行的纪录片,也有对与人们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记录与反思的纪录片,如《人间世》直击社会中日益尖锐的医患问题。这些对社会问题的记录和反思恰恰切中了人们的痛点,同时反映出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对现状的反思和他们通过媒体所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在未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纪录片的内容选择会越来越多样化,既有对历史的关注、也有对现实的反映;既有自然风光、也有社会人文。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不同的社会问题的暴露,会有更多的纪录片关注现实问题,引起大众对自身、对社会的反思,通过媒体所带来的舆论的力量促使这些问题的解决。

技术的变革将促使纪录片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

技术的发展强烈地影响着纪录片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纪录片的外在表现形式,还影响着纪录片内在题材的选择、创作观念和语言风格以及对真实的度的把握上。

20世纪50年代法国出现的真实电影和60年代美国出现的真实电影,他们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去观察和记录,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所起到的支撑性作用。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开始采用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技术),它改变了纪录片一直以来以胶片作为记录介质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声画同步的电视摄录技术,使纪录片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比如,在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里首次采用了声画对位的结构方式。随后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出现,航拍、水下摄影、微距摄影等先进拍摄技术的更新,动画、电脑特技、三维和CG技术、3D技术等技术也应用于纪录片创作中,使纪录片在镜头展现、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带来多样化的改变。

对于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在学术界有一种担忧:数字影像会威胁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数字技术被应用于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的视觉范围,而它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所造成的影响主要在于制作者对于技术和影像的使用上,而不在于技术本身。在未来,新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可能也会应用于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改变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和与受众的互动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出现新的拍摄、制作技术,并且被应用于纪录片之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纪录片创作者始终要对新技术保持警惕,在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方面要有尺度的把握。

多平台运营,高质量独家资源成为竞争的制高点

以往中国纪录片主要依托电视作为主要的运营平台、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中国纪录片的运营平台日趋多元化,朝着多媒体方向发展。

就传统的电视平台来说,截至2015年,中国纪录片专业上星频道发展到四家,分别是央视纪录频道、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紀实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就互联网来说,一方面,凤凰、腾讯、优酷、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纷纷开设出纪录片频道,提供多样化的纪录片视频资源。另一方面,“一条”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崛起,纪实类短片在其平台上迅速传播。

另外,纪录电影能够在院线上映,使影院也成为中国纪录片的有效传播和运营平台。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34部纪录电影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审核,14部纪录电影进入院线。相较于每年上映的电影总量,纪录电影的数量少之又少,但是从近些年纪录电影的上映数量来看,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

纪录片传播平台的多元化依赖于技术的大众化和受众使用习惯的变化。从目前的发展状况预测,在未来中国纪录片的运营上,多平台运营、跨合平台作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电视台的主体地位会受到动摇,而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会逐渐发展成为纪录片主要的运营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形式的平台。纪录片的质量和独家资源依旧是各平台之间竞争的制高点,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同平台之间有机会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跨平台合作。随着优质纪录电影数量的增多,受众接受程度增加和观看习惯的培养,纪录电影也会成为中国纪录片中值得关注的一种类型。

盈利模式趋于跨界融合endprint

《2015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纪录片营销迈入4.0时代,硬广收入下滑,跨界整合营销成为趋势。以往纪录片以国家投入,电视台播出为主,纪录片的主要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纪录片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从投资主体到传播主体已经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民营公司、社会资本等成为纪录片的投资方,这也预示着纪录片逐渐进入商业化运作之中,其盈利模式也将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纪录片的盈利渠道除了传统的广告之外,一些视频网站有了通过引近国外高质量纪录片、购买独家版权,通过向会员收费的模式盈利;也有一些自媒体以自身短纪录视频资源为商品,积累的用户资源为标准,通过吸纳社会风险投资盈利;还有一些高质量的纪录电影,通过票房来实现盈利,如《我们诞生在中国》获得了6600多万元的票房。

从整体来看,在中国纪录片行业目前的现实状况是:纪录片的需求不足,但数量过剩;其盈利模式处于探索阶段,从前期投入、纪录片制作到后期宣传发行、市场化经营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模式。

但是从现在纪录片在盈利模式上的探索可以看出,在未来随着人们对纪录片接受程度的提升,精品纪录片既可以在电视台、互联网上播出获得收益,又能够进入院线赚取票房,还能够通过版权的开发、品牌衍生品的发行获得收益。而这种不同平台的跨界融合不但可以完善纪录片的产业链,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纪录片的深度开发和利润的最大化。

政策、市场双向驱动,更加趋向于市场化运作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受到市场和政策双向影响,但是两种因素对比来看,目前中国纪录片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电视台的投入体量占中国纪录片制作总量的61%,它作为纪录片最重要的传播渠道占72%的市场份额。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由故宫博物院全力支持,在故宫90周年院庆摄制完成,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人间世》由上海电视台和上海卫计委联合拍摄。官方投资、传播的现实状况,以及这些在社会中反响良好、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背后的官方背景,恰恰反映出政策依舊是目前纪录片发展重要的作用力。

但是,就未来发展来看,市场因素在纪录片制作播放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提升,成为未来纪录片发展甚至走向产业化的一个趋势。近几年在国外出现了一些票房很好的纪录电影,比如,韩国纪录电影《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的票房从2014年辉煌到2015年。在中国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能够进入院线的纪录电影,比如,《喜马拉雅的天梯》《我们诞生在中国》都是完全由市场投资的纪录电影。另外,一些官方背景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持续拍摄了第二季、第三季,《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在2016年推出了同名纪录电影。

所以,无论是否拥有官方背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深刻影响,纪录片也开始进行着市场化运作的有效尝试,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纪录片未来发展会与市场这一因素有着日益深刻的联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endprint

1.精品生活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精品生活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精品生活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精品生活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精品生活网编辑修改或补充。